EN

与时偕行的益众之道

——北京歌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平台型国有文化企业的思考与探索

 

    随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注重发展效益的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正在不断的打破、重组、新生过程中构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已经成为文化产业主动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资本、互联网在文化行业内纵横捭阖、势如破竹,进一步的开放以及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也使得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有文化企业在内生的改革冲动和外在的竞争压力下,面对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遇的挑战。如何在逐渐由蓝变红的文化市场中屹立潮头?如何在竞争中把握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的改革大潮中,手中的优质资源是主动进行市场化布局还是等着被配置?带着这样的思索,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北京歌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歌华文化集团)。

  成立于1997年的歌华文化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属大型国有文化产业集团,承担着繁荣首都文化事业、发展首都文化产业的重任,到今年12月28日,集团已经走过18年的发展历程。历经18年的探索和发展,歌华文化集团始终坚持北京文化建设主力军的使命和担当,以改革创新为企业生命,以成为一流文化服务供应商为企业目标,一路走来,与国家和城市文化发展的脚步合若符节。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伟同志结合中央关于国有文化企业要双效并重的政策精神,以及首都文化产业重新布局的需要,提出歌华应该向大型平台型企业发展,将自身优势资源向社会开放,带动更大规模的文化产业产值,从自己干转向带动大家一起发展。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歌华文化集团对自身的资源、业务、团队、供应链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度调整,探索企业平台化之路,伴随着蜕变的痛苦享受新生的过程。随着资源平台、流程平台、产品平台、创新能力平台的陆续对外开放,企业和团队的角色逐渐实现转换,一个文化领域规模化平台型企业开始露出雏形。

“带光环”的物理平台,硬资产背后的软逻辑

歌华文化集团紧跟首都文化建设的步伐,将全球华人迎接新千年的地标建筑中华世纪坛转化为首都重要的集展览、展映、演出和文化活动综合功能的大型文化设施;在房地产烜赫之时,歌华文化集团又率先提出了将歌华大厦建设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设想,在寸土寸金的大厦物理空间中留出了数千平方米建设了创意大堂、设计艺术馆、文化艺术交易中心等专业场地,历经十年的发展,已成为首都文化创意企业的集聚地;如今,在万达、万科等地产商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型之时,歌华文化集团又投入巨资进行天竺文化保税园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的硬件建设,为基地搭建文化贸易服务平台、引进高端文化贸易企业,为境内外文化项目提供保税服务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上述3个平台的建设都在首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世纪坛建设于文化产业方兴之际,是中华民族走向新世纪的象征物,借助新千年的全球传播力迅速成为北京的文化新地标——其主建筑之内的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是北京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开馆之后连续推出的“世界文明系列”“世界艺术大师系列”“新媒体艺术系列”展览开一时风气之先,迅速进入国际知名艺术馆行列。歌华大厦建于北京文化产业概念形成的初期阶段,还在毛坯的状态就作为北京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标志建筑,迎来了园区管理机构和国际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的入住。天竺文化保税园的建设则是直接响应中央关于文化走出去的号召,在奠基仪式上授牌成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落成之时,文化部和北京市还联合发布了基地发展的指导意见。被同行羡慕地称作“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这3个文化设施,由于时间、地点、功能的合理设计,在政策支持、社会关注、产业汇入方面形成叠加优势,品牌知名度快速形成,聚集在品牌旗帜下的资源与日俱增。

这些光环围绕的硬资产背后,是歌华文化集团18年来践行文化服务供应商使命所形成的软逻辑。经过多年的实践,歌华文化集团对文化产业的多数门类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深知“将创意变成版权、版权变成产品、产品营销形成市场、市场开拓形成品牌”这个文化产品价值生成链条中的种种不易,而文创企业的小体量、品牌缺乏、松散式合作与管理模式、对项目流程控制的陌生、外围服务供应链的不完整都是影响文化产品数量尤其是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在另一方面,分散、年轻、活跃、轻资产恰恰是创新的土壤。歌华常年的文化产业实践基本围绕前述3个物理平台展开,光环之下,积累的是文化创意品牌、文化项目控制流程、经过考验的文化服务供应商,资源的价值难以估量。

结合既有资源的特点,歌华人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实践,从漫长的文化产品价值链条中抽出了3个关键的加速环节:价值发现、价值提升、价值实现,并将其服务流程和服务商整合模块化,铆接在3个物理平台上。按照这个规划,中华世纪坛将从城市文化活动中心转型为文化产业展示推广平台,通过展览、展演、展映的策划、组织实施、市场推广等一体化服务,为文创企业和产品创造被市场认知的契机;歌华大厦则从文创企业集聚转向创意设计服务,再升级成为国家级文化创新、投资服务平台,利用资本和创新的力量推动文化项目、企业、城市的成长;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在建设、试运营过程中逐步调整功能定位,已经从贸易企业集聚转向贸易服务平台构建,理顺政策体系、疏通贸易渠道、完善贸易服务供应链、建立跨境交易平台,实现文化产品的快速价值实现,其最终目标是要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的创新合作平台,将国际文化消费市场连接到中国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环节,以国家定制中心的形态帮助平台上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至此,我们可以看清楚歌华的平台开放战略确实是一步布局了很久的大棋,物理平台资源、文化品牌影响、文化项目流程、文化服务供应打包推出,全面开放。硬资产与软逻辑相生相成,所有资源可供使用,但是无法带走,每一次使用都给平台加分。这个刚刚开始的棋局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众筹众包”模式下的大型文化活动平台,来自社会、服务社会

歌华文化集团因承办大型文化活动而为公众所熟知,不仅在北京,在国际、国内的许多城市都留下过歌华制造的公共文化产品,这也一直被歌华人视作看家本领。在平台化战略的指导下,近年来歌华大胆尝试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的平台化,秉承“来自社会、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创新使用“众筹”和“众包”模式实现文化产品的开放,比之资源开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众筹”模式是指歌华文化集团策划并联合国内、国际文创或艺术机构,共同出资完成高水平、大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比如歌华文化集团推出的北京原创、全国推广,北京首展、全国巡展的“艺术展览巡展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基于与各博物馆、美术馆的合作平台,形成展览供需关系和展出渠道保障,再以此为基础与国际知名博物馆沟通达成一站式合作,共同策划让高水平的艺术展览与国内合作展馆实现共享。该模式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摊国际大展的费用,而且可以将高水平艺术展览推向全国,实现公共文化的均等性,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有益探索。目前,歌华文化集团在该模式下已成功组织了“重返巴洛克——那不勒斯的黄金时代绘画展”“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彩虹——西班牙艺术大师胡安·里波列斯的世界”等世界艺术展在全国10余个城市的巡展。其中,“古典与唯美”展览更是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欧洲艺术专题展在全国城市巡展参观人数超过百万的首个品牌展览。

“众包”模式是指歌华文化集团将大型活动的任务进行模块化、流程化分解并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公开邀请国内外的专业化团队承包执行各个模块,歌华担任指挥中枢和流程控制、质量控制,协力完成大型文化活动。在众包模式下,项目实现透明化,整个制作、执行过程向服务采购方和所有参与方完全公开,每个模块都可以与服务采购方直接沟通,与过去的总包分包模式形成鲜明区别。比如2014年由歌华承办的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机械“龙马”巡游表演活动,在当时是国内首次举办的超大型街头巡游活动,操作难度极大,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绝非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全盘操作。歌华作为双方主办方委托的操作者,一方面发挥大型文化活动运作的经验和专业能力,把控项目流程和关键节点;另一方面发挥综合组织和协调管理能力,协调政府多部门运作,并面向社会和市场开放资源,迅速整合了一批集演出、技术、运输、票务、安保、法务等在内的专业系统供应商团队,以协议的方式将其融合形成了统一的项目运作体系,使得项目在流程可控、团队专业的轨道上顺利运行。据歌华文化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龙马”项目中,共与法方签订了一份主合同和8个附件,与供应商签订了36份合同。“正是这些合同串联起了整个项目,汇聚了最优秀的专业资源,确保了项目的圆满成功,这也是歌华一直探索的供应商管理模式的一次重要实践。”

而歌华做了7年的品牌项目北京国际设计周则采用了“众筹”与“众包”兼容的方式,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迅速扩大规模,用短短7年时间跻身世界公认的国际A类创意设计活动,并且后来居上成为全球同类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在刚刚结束的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共有422项设计活动,其中由组委会直接操作的项目不足1/10,绝大多数活动来自于合作伙伴。作为组委会委托执行机构的歌华文化集团,通过建立专家委员会进行设计周的策划工作,确立活动主题、设定项目模块、制定操作方案,之后,歌华承担起政府审批、宣传推广、项目安全、志愿者服务、资金管理等公共服务职能,7个项目模块向社会专业机构公开邀请合作伙伴,以“众包”模式形成设计周大操作框架。由于组委会给予各模块的操作资金只是补贴性质,并非覆盖所有支出,所以,歌华又帮助组委会制定了各模块自主寻求合作伙伴的“众筹”规则,充分发挥各承办单位的主动性。最终,参与举办设计周活动的单位达到260个,覆盖了北京大部分区县还蔓延到天津、河北,总投入资金超过政府拨款20倍以上。众包加众筹成就了设计周的空前规模,被外媒比喻为“摊大饼”,但这张“饼”味道不错。

“引导需求”的创新实验室平台,用关键技术突破瓶颈

文化与科技融合一直是北京发展文化产业提倡的手段,用技术缩短从创意到产品的过程、用技术架起产品与市场间的桥梁,乃至用技术直接作为创意的手段,都是文化产业发展较早国家的成功案例。在整体平台化布局中,歌华今年开始专门建设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公共实验室,为创意落地提供支撑。

如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核心技术装备平台——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保护中心,就正在建设规模宏大、设备种类齐全、技术理念先进的口岸型文保专业技术平台。同时,通过联合国际上不同领域的文保专业机构资源和专家资源,合作建设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形成文保中心的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这是中国唯一身处博物馆之外的专业文保实验室,将为文物艺术品、宝玉石等珍贵文化产品提供科学的第三方检测,而进出口管理、市场交易、鉴定评估、保险、质押等环节的所有服务机构都可以使用其检测结果,解决价值转换最后“一米”的问题。

而在今年10月1日开业的歌华创意设计服务中心DSC,则是一个面向设计师、设计机构,尤其是设计创业者的公共服务平台。DSC在集成各类设计产业链条上的服务供应商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将最新的技术引入进来,在这里形成设计产业的技术高地。为此,DSC建设了微观装配实验室,配备有DIY手工坊、多种材料的3D打印设备、CNC雕刻机、激光切割机、各类木制品加工设备,能够为设计师和设计机构提供数字设计、数字制造、实验指导、生产性服务,帮助创业者把创意直接产品化,加快创新的实现速度。同时,DSC还在与联想、海尔、华为等大型生产型企业展开合作,形成外围的产品试制合作者,为创意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条件。

最有极客精神的技术平台是位于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的“未来艺术实验室”,这是歌华近期着力建设的一个将艺术与科技的产学研全要素全方位融合的平台型实验室。实验室以信息智能匹配和数据智能交互为手段,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锋的思维观念,展示与推介实验室生成的新艺术,交流与创效艺术产业风向标,对大众的美育实现均等赋权的跨边界超级体验场域。用非艺术家语言描述未来艺术实验室就是“观念艺术家与黑科技极客的碰撞试验”,2016年1月23日,未来艺术实验室出品的“漂流的文明——世界文明多媒体特展”将在中华世纪坛揭开帷幕,碰撞结果很快将揭晓。

实际上,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与开放已经不是技术问题,歌华的开放平台邀请大家分享的是思想和未来。

歌华的上述实践可以说是国内首个大型文化企业的开放平台实验。开放平台的理念来自于互联网的开源模式,第三方应用者、开发者利用互联网的开放平台参与网络构建和软件创新,通过这种互动使平台成为共有,因共有、共享而产生规模效应。这与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平台概念截然不同,因为传统的平台实际上是依托资源建立的市场介质,比如商城、会展、银行、股市,都是中介、经纪身份,而互联网的去中介化特质正在迫使当初想做中介的网络平台转向开放、共享、免费。在此情境下,非网络的线下平台如何实施自己的开放战略就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习近平主席在刚刚结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引用“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传统哲学理念阐述了中国对全球网络平台的理解和态度。此语出自《周易》,是对“益卦”的解释,益卦的卦象先是损上益下,然后风雷激荡,最终是利涉大川、其道大光。简单来说意即舍弃一部分小我利益以吸引和帮助别人发展,再通过与多方的互动激发能量、壮大群体,最终得到整体的发展和大我的成就。这恰好是歌华平台化战略的一个写照。

在歌华的成长岁月里,因为文化服务商的缺乏,北京的文化交流、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的一线战场随处可见歌华人勤劳的身影。而在文化市场繁荣、文化服务主体大量涌现的今天,在迎来18岁步入成年的时刻,歌华推出平台战略,把自己的资源、流程、产品和创新力尽数拿出来与社会共享,退居后台甘做服务供应商,尽管有所失落,但歌华人对中国哲学中“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道理有深刻的理解,成就百年企业才是歌华的根本目标。我们相信,只要政府、社会有急难险重的文化项目需要歌华执行,作为北京子弟兵的歌华人仍将立刻披挂上马,冲锋在前。